close

在PS2AD的課程中,我曾經針對運動員組織硬度(Stiffness)[註一]向講者Craig Libenson,請教了二個問題。

1. 物理治療師有許多的鬆動手法或是徒手介入都是在降低組織的張力與硬度,但運動員在訓練的同時,組織的Stiffness卻會一直上升,這兩者間是否會有衝突?

2. 為了在運動表現時產生強力的動作,組織必須維持在高的硬度(stiffness),如此才能使力量有效率的傳遞。但很多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肌腱病變、腕隧道症候群卻都伴隨著組織硬度的增加。在什麼情況下,硬度的增加在什麼情況下是好的?什麼時候能有害?我們該如何去鑑別。

 

針對第一個問題:

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徒手治療所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簡單停留在對組織機械性特質上。當想要探討徒手治療療效,徒手刺激對神經肌肉的效益與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註二]可能帶來的影響、排列(Aligement)[註三]的變化,都是可以被討論的重點。

但在此時,身為專業人士的我們該去反思,是否有可能,我們已經濫用了徒手治療?讓患者習慣於被動的接受,而非主動的去復原、療癒自己。

當問題源自於動作,身為物理治療師的我們,卻僅僅用著許多手法來降低張力、抑制症狀,而忘了去尋找、解決背後由動作所引起的問題根源,患者的問題往往無法真正的根除,也讓他們養成了依賴心,這對患者真的是好的嗎?

針對問題二:

Craig Liebenson則認為,一個有著良好的肌肉組織,絕對不是只要硬度夠了就好,這樣子叫做僵硬(rigidity)。在組織需要傳遞力量之時,主動地藉由神經肌肉的調控、肌纖維的徵兆來提高組織硬度(Stiffness),這才是好的運動模式,而非隨時都處於高張力的狀態。當然,這點很難在臨床上來被客觀的量化。我們可以做的,是透過動作模式的觀察,去感受動作的流暢與否。

在PS2AD課程中,我們將學到的不僅僅是運動或訓練的技巧,更包含了Craig Liebenson治療上的信念。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17M5lKifRY5jT5YBHFQHwOVuwkQ3NbXB9ngfUyFzx8ON96g/viewform

 

[註一] Stiffness: 硬度,形變量/外力。亦即當組織遭受每單位外力時,會產生多少型變。當外力固定時,硬度愈高的物體產生的形變將愈少。

[註二] Neuromuscular effect and Motor control: 神經肌肉的效益與動作控制,當徒手介入時,感覺信號的輸入將會影響肌肉興奮或抑制度,進而改變動作控制與表現。

[註三] Aligement: 排列,關節間相對位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詮邦知識+ 的頭像
    詮邦知識+

    詮邦國際~專業要人幫!認證找詮邦!

    詮邦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