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多說,先上表格,來讓大家對這兩個模型有些基礎的認知。(節錄於Craig Liebenson, LA SPORTS & SPINE Function Better and Feel Better一書)
針對疼痛控制,上述有兩種不同的介入邏輯理論-生物力學模型與身心社會綜合模型。生物力學模型強調於對解剖學、組織受損的鑑別,因此會使用大量的特殊檢測來鑑別受傷組織與嚴重程度,並在介入過程中監測個案疼痛,利用疼痛的變化來引導病人;身心社會綜合模型,則納入了環境、心理與生理交互作用,討論中樞神經認知及行為模式對於疼痛感受的影響。
(圖片引用於study.com)
兩個模型各自適用於不同情境下的處置,孰優孰劣自然不好論斷。但在體適能或醫療人員的養成中,大多是由生物力學的架構來對世界進行理解,也一直以這樣的框架來訓練、治療個案。但生物力學與解剖會是唯一的解答嗎?
8/9日時,Craig Liebenson於社團公開社團Prague School to Athletic Development (http://bit.ly/2wRqx7B) 分享了一篇美國神經影像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最新出爐(2017.08.03)的研究: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Lumbar Spine MRI Findings over Time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Acute Low Back Pain and Controls: An Exploratory Study.
文中,針對急性/慢性下背痛患者核磁共振造影(MRI)隨著時間的變化來進行探討後發現,不論是在健康組、急性下背痛或慢性下背痛組別,他們椎間盤突出、纖維環裂縫或神經壓迫的影像學證據都有機會產生顯著改善。
此時我們該加以反思,是否曾將太多被動治療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歸咎於影像學?卻忽略了影像本身的變化與不穩定性?在很多的時候,影像學證據都未必能夠符合個案症狀。
正如同書名"Function Better and Feel Better",Craig Liebenson相信藉由功能性運動訓練的介入,在針對慢性疼痛或失能,能夠讓個案發自內心覺得更好。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大量的影像學證據來證明他在解剖學上發生了什麼,而可以單純地藉由訓練改善生活的品質。
加入PS2AD,讓我們更深入了解Craig Liebenson的實務思維:【 https://goo.gl/N9neA7 】
留言列表